怒江州人民政府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浏览:0  来源: 作者:  语音阅读正文


索引号
015279120-2008-01510
发文机构
怒江州财政局
公开目录
预决算公开
主题分类
财政
文      号
发文日期
2008-09-22 09:09:06

关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

执行情况和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

(草案)的报告(书面)

怒江州财政局局长  陈建平

 

 

各位代表:

我受州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十五”时期财政工作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广大财政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开创了“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干部职工齐心协力,财政改革循序推进,财政管理规范运行,财政收支快速增长,队伍素质全面提高”的财政工作新局面。

(一)狠抓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收支高速增长

“十五”时期,全州税收和非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26307万元,是“九五”时期的2.36倍,年均增长2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8974万元,是“九五”时期的1.87倍,年均增长15.75%。国税部门累计组织收入57538万元,年均增长22.45%;地税部门累计组织收入53012万元,年均增长17.41%;财政部门累计组织收入15757万元,年均增长39.61%。

支出管理中,全州始终坚持保工资、保稳定、保平衡,均衡财政支出,压缩一般,确保重点。“十五”时期,全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403662万元,是“九五”时期的2.03倍,年均增长15.62%。主要支出项目全面增长,其中:行政管理费年均增长18.3%,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年均增长18.67%,其他部门事业费年均增长11.53%,教育、科技支出年均增长14.08%,文体广播事业支出年均增长20.12%,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3.7%,公检法司、国防和武装警察部队等支出年均增长20.55%,农林水气支出年均增长8.77%,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耕地开发等支农类资金投入28883万元,也实现了适度增长。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确保了重点支出、财政困难县工资缺口及机构运转资金供给,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为怒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稳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职能,推进依法理财

一是调整州对县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州县政府间财权、事权和财力分配,提高各级政府保增收、保平衡的积极性,各级财政年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个别县还逐年消化了“九五”时期财政赤字。二是全面推进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乡镇全面实行“零户统管”、各县开展“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改革;在州级预算单位实行“零基预算”、“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改革;全面建立和完善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系统,规范财政供养人员控制和管理;试行财政直接支付制度改革,2005年财政直接支付工资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25%;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积极探索非税收入管理新机制和新办法;切实推进政府采购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建设,累计采购规模达11692万元,节约了财政资金,减少了违纪违规行为。三是积极参与和支持国企改革。政策引导、主动参与并筹集资金,投入国企改革成本9366万元、粮食风险基金2120万元、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582万元;实施15座电站电源资产整体转让,国有资产净增值近1亿元,推动了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四是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实现了“减负、规范、稳定”和“三个确保”的改革目标,取消了农特税及各种附加和对农民收费及农村包交提留款,每年减轻农民负担650.97万元,人均减负16.27元;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农村议事制度等配套改革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兑现税改转移支付资金4964万元,确保了乡村政权运转,中小学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五是积极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保“三条保障线”资金供给,落实城镇职工、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构筑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实施“五险统征”管理,逐步建立了国家投入、社会统筹、个人缴纳相结合的多元化社保基金筹集机制和涵盖城镇、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十五”时期,预算内社保补助支出3449万元、基金支出12385万元、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12276万元,筹集并投入社保基金19065万元,确保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在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州人大、政协的依法监督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规范财政管理,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努力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全州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支出规模进一步扩大,县乡财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超额完成了财政收支目标和任务。

(一)财政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1.全州财政收支完成情况:全州财政总收入完成3800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26.03%,比上年增收10624万元,增长38.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088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23.24%,比上年增收5270万元,增长35.56%;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2619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20.25%,同比增长33.01%上划所得税5301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57.72%,同比增长71.89%。收入分部门完成情况是:国税部门组织收入16826万元,同比增长32.67%;地税部门组织收入14834万元,同比增长51.58%;财政部门组织收入6348万元,同比增长29.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2507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75.83%,为调整预算的97.2%,比上年增支12415万元,同比增长13.78%。

基金收入831万元,完成预算的103.88%,同比下降62.40%。基金支出3514万元,完成预算的439.25%,同比下降13.94%。

2.全州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全州财政收入总计10700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88万元,“两税”和所得税基数返还补助5365万元,原体制补助15247万元,专项补助25902万元,转移支付补助33547万元,上年专项结转6524万元,其他补助327万元,免抵未调库归还收入2万元;财政支出总计10368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2507万元,专项上解支出1174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专项结余3321万元。

3.州本级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州本级财政收入总计2555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58万元,“两税”和所得税基数返还补助417万元,原体制补助3675万元,专项补助4728万元,转移支付补助7324万元,其他补助121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576万元,上年专项结转3759万元;财政支出总计2283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1397万元,补助下级支出1259万元,专项上解支出180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专项结余2722万元。

(二)2005年主要工作措施

1.培植财源,狠抓收入,确保增收。一是认真落实州八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层层落实收入任务和征管责任,完善奖惩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级征收部门的积极性,确保收入任务完成。二是加强税收征管,严格税收执法,堵塞跑、冒、滴、漏,集中力量清缴欠税,加强矿业、电力、商业等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监控,确保税收收入应收尽收。三是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积极探索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加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确保非税收入持续大幅度增收。四是围绕“构建两个国家级基地,打造一个世界级品牌”的战略目标,积极向上反映情况、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支持民心工程、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经济建设投入力度。全州争取并投入国债资金、专项资金、政府信用贷款等基本建设资金12327万元,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五是按照“围绕农业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学增效益”的方针,积极争取和扶持县域经济发展。

2.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确保公共支出需要。按照公共财政管理要求,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支出和一般性支出,科学、合理地编制财政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保工资、保稳定、保平衡的同时,确保重点支出和机构正常运转。一是把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加大财政统发工资力度,积极支持公检法司等部门工作,人员工资及机构运转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全州行政管理费支出18475万元,同比增长19.03%;公检法司支出5949万元,同比增长22.81%;离退休支出10149万元,同比增长5.23%;其他各部门事业费支出3192万元,同比增长23.01%二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大对“三农”投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州投入支农类专款、扶贫资金和农林水气部门支出21019万元,同比增长20.43%。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引进推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天然林保护,推动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切实兑现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全面落实农村独生子女“奖优免补”等各项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农村、农民不断脱贫致富。三是加大教育、科技、文体事业投入力度,推动科教兴州,边贸旅游民族文化活州。全州争取并投入教科文专款4533万元,教育、科技、文体广播事业支出23080万元(同比增长14.8%),大力支持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普九”义务教育,切实兑现教育“三免一补”,实施文化“两馆一站”和“长廊二期”工程建设,促进了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三是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州医疗卫生支出6862万元,同比增长11.31%;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3567万元,同比增长23.73%;社会保障支出825万元,同比增长23.87%;争取并投入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专款4470万元,筹集并投入“五险基金”3514万元。大力支持灾区抗灾自救,加快县、乡、村卫生院(室)和中心卫生院建设,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切实推进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3.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围绕“两取消、三改革”的要求,稳步推进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农村议事制度等配套改革。二是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要求,全面启动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全州311个单位14057人实行财政统发工资,直接支付人员工资25220万元。三是进一步强化财政预算管理。严格按预算进度、时间进度和项目进度拨款,减少资金统筹时间,对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实行财政资金收支电子化管理,增强资金收支透明度;认真开展“乡财县管乡用”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专题调研,初步摸清了乡级财政运行和管理的困难和问题;在福贡县实施财政专项资金切块到县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筹措和配套试点资金,推动了试点工作。四是积极支持国企改革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筹集并投入必要的国企改革成本,核实申报信用社保值贴补利息。五是配合开展卫生、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了财政供给范畴向公共财政管理转变。六是建立了全面、完整的财政供养人员信息数据库,认真清理测算并核实财政供养人员收入情况,为落实和考核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精简机构和人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规范公务员工资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加强监督管理,严格依法理财。一是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管理。清理、整合专项资金,认真贯彻《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加强各种专项资金管理,及时拨付资金,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二是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开展执法检查。三是认真贯彻《云南省会计条例》,加强会计人员管理,规范会计核算,组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考试,不断强化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四是围绕“扩大规模、完善机制、规范程序”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强化政府采购监督,开展全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执法大检查。五是对领导干部拖欠公款、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用公款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情况进行清理。六是调整完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和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改革办法,加强银行账户、预算内外资金和现金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5.坚持以人为本,抓好财政内部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先教”活动,在全州财政系统掀起“三抓三树”、“五比五创”活动热潮,干部职工主动比学习、比奉献、比业务、强素质。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干部职工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开展争先创优、树文明新风、创文明单位的活动,抓好人才建设。三是认真开展财政法治建设。结合财政“四五”普法检查验收,在财政系统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财政违法行政处罚处分条例》的学习、培训和考试,全面清理财政执法行为,促进了依法行政建设。五是认真开展财政扶贫工作。积极筹集资金,动员干部职工为扶贫联系点捐款捐物,多种形式认真开展扶贫工作。

 

三、“十一五”财政发展总体目标及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一)“十一五”财政工作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围绕州委五届七次全会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和任务,依法加强收入征管,狠抓增收节支,确保财政增收,收支平衡;着力深化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强防范财政风险,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保障重点支出,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力度;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怒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按照“十一五”怒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立足财政,放眼全局,明确任务,狠抓落实,确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到2010年实现40400万元。

(二)2006年财政收支目标及平衡情况

1.地方财政预算收支目标和任务:2006年,全州财政总收入计划完成43405万元,比2005年增长14.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500万元,增长12.01%;上划中央“两税”15029万元,增长19.16%;上划所得税5876万元,增长10.8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完成65500万元,比2005年年初预算数增长12.35%。收入分部门计划是:国税组织收入20042万元,增长19.11%;地税组织收入16473万元,增长11.05%;财政组织收入6890万元,增长8.54%。

2.全州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年初财政可用财力6660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500万元,“两税”和所得税基数返还补助5499万元,原体制补助15247万元,固定性转移支付和调资补助23363万元;总计安排支出6660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5500万元,专项上解支出1109万元,当年财政预算收支总体平衡。

3.州本级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年初财政可用财力1382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00万元,“两税”和所得税返还收入418万元,原体制补助3675万元,固定性转移支付和调资补助3578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754万元;总计安排支出1382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654万元,专项上解支出171万元,当年财政预算收支总体平衡。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努力完成2006年财政工作目标和任务

1.努力培植财源,做大财政“蛋糕”。一是紧紧围绕“两个基地、一个品牌”战略目标加大对重点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水电、矿产、旅游三大资源开发,做强市场主体,培育稳固的财政增收来源。二是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改革投融资管理体制,成立投资担保公司,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的特色产品、绿色产品开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企业引进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推动民族经济创新发展。三是加强税收征管,严厉打击偷逃骗税等各种涉税违法犯罪活动,清理到期税收优惠政策,坚决制止和纠正“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政策。四是进一步加大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力度。继续清理整顿收费和基金,坚决查处各种乱收费,合理挖掘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潜力,重点抓好调整国有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及分配政策,堵塞漏洞,完善非税收入管理。五是逐步建立税收和非税收入统筹安排的预算管理制度,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和综合财政预算改革,提高各级政府的财政调控能力。

2.加大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确保对农民的直补资金规模不减少;调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信贷资金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增加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防灾救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投入,重点支持“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基础条件改善和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整合支农资金,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做好撤并乡镇和村组工作;按照事业单位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普及和巩固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支持农村富余劳力转移。三是支持相关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推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支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的发育。

3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按照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要求,遵循市场性、公共性和引导性原则,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并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性、经营性领域,建立并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一是坚持保工资、保重点、保平衡为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预算,合理调拨资金,确保工资支出、重点支出和机构运转等公共支出需要。二是支持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支持和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完善和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支持自然灾害救济和特困群众扶持救助工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三是认真实施人才强州、科教兴州战略。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和“两基”攻坚、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三免一补”等教育经费投入,兑现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四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和医疗卫生三项制度改革,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五是加大文化投入,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支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六是完善财政扶贫机制。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以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以改进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提高贫困群众生产能力、收入水平为主要目标的贫困县乡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主要目标的劳动力培训。七是转变财政投资结构,支持薄弱环节建设和发展。加强公共性、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建立以财政投资为导向、民间投资为主体、市场化为基础的投融资体制,推动公共事业、公益事业的发展。

4深化财政改革,促进依法理财。深化财政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促进依法理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制保障。一是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根据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和受益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完善和调整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认真实施专项资金切块到县改革,完善“三奖两补”政策,大力推进“乡财县管乡用”和“村账乡管村用”改革,逐步解决好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二是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增强预算约束、预算监督、预算透明度。三是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四是积极推进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加强财政资金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强化跟踪问效,严肃财经纪律,节约财政资金,把钱花出效益来。五是坚持“两个务必”,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坚决查处各种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钱花在急需处。六是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推动财政政务信息化管理进程。七是继续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强化财政收支活动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

5.加强财政内部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一是巩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先学习教育成果,继续深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在全州财政系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热潮,筑牢干部职工“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财观,推动财政工作向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努力为怒江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地贡献。二是抓好人才建设。继续加强政策业务理论培训,抓好干部职工素质教育,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奖惩激励相结合,进一步增强财政干部队伍讲团结、比奉献、干实事、求实绩的工作氛围。三是推进财政法治建设,促进政务公开。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财政违法行政处罚处分条例》等政策法规,规范财政行政许可制度、行政审批制度和行政执法行为。四是开展树文明新风,创文明单位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业务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提高职工工作、学习、生活情趣,争创省级文明单位。

各位代表:“十五”时期,怒江财政在改革中求发展,各项工作凯歌不断,捷报频传,财政总收入连上两个亿元台阶,超额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展望“十一五”,州委五届七次全会给我们指明了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全州财税干部职工更加信心十足。我们将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捕捉一切改革和发展的有利因素,努力做好2006年各项工作,打好“十一五”开局第一仗,不断开创怒江财政事业既快又好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十年翻两番”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包含附件

  • 2006财政报告预算表.xls [下载]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