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干竹河村。
初夏,明媚的阳光洒满大地,走进兰坪县翠屏街道干竹河村,连片的马铃薯种植基地映入眼帘。这片占地1200亩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年产量超250吨,两年累计增收93万元,带动了409户村民户均增收2285元。
“国家政策好,政府免费发马铃薯种,各族乡亲齐心干,日子越过越红火!”种植户杨玉金笑着道。
远方的山坡上,300亩附子耐寒生长,缓坡向阳处500亩木香随风摇曳,这两类中药材年供货量稳定,成了村民“旱涝保收”的底气。转至林间,300多箱蜜蜂按花期流转采蜜,村民还大力发展黑山羊、牦牛,土鸡养殖,从规模种植到生态养殖,每一寸土地都被盘活成增收账本。
村道一角。
近年来,干竹河村聚焦“民族团结+乡村振兴”主线,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联动机制,推动着当地特色产业升级、民族文化传承、人居环境整治的协同发展。
作为民族团结示范村,干竹河村重视非遗传承与文明建设。村里成立普米族文艺队,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熊琴进村开展普米研学小组四弦母调培训,举办青少年暑期研学班,在培养“小小传承人”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美丽的庭院大门。
此外,干竹河村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创新“333”工作模式,推动人居环境提升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如今,干竹河村170多盏多彩的普米族特色纹饰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山坳,装点着200余户具有普米族特色的房屋。全村硬化道路3公里、户厕改造全覆盖,污水通过“大三格+小三格”分级处理,昔日排污口都安装上了整洁的排污管,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过去雨天两脚泥,现在夜路亮堂堂!”获评“最美庭院”的村民熊茂生感慨道。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党建的强力引领,干竹河村党总支以“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为抓手,构建起“党组织定方向、企业拓市场、党员传技术、群众共参与”的产业链闭环。
干竹河村党总支书记胡福生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今天的干竹河村,美丽而独具普米村寨特色,中药材田孕育致富希望,非遗琴声回荡绿水青山间。从“污水革命”到“生态经济”,从“文化传承”到“党群共治”,这个边疆村寨正以“千万工程”为蓝本,用党建红、生态绿、民族彩交织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